5月28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初步统计:今天新增确诊30例,累计6万1970例。新增病例当中,境外输入15起,本土病例15起,客工宿舍病例无新增;在15起本土病例当中,11起是有关联病例,其中8人在隔离状态下确诊;其他4起暂无关联。卫生部将在今晚公布详情。
新加坡疫情新闻重点如下:
1. 专家:本周末若不缓解,很可能延长限制期2. 昨增1起无关联客工宿舍病例3. 两周以来首次无新增学生病例4. 卫生部长:无证据显示变异病毒专攻儿童5. 樟宜商业园清洁工感染群扩大6. 专家:Westgate可能是商场厕所传播7. 又1起囚犯病例连续十多天检测6次终于阳性【截稿消息: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5月28日在视讯记者会上指出,病例数字已经趋稳,甚至稍微下降,这都是收紧措施的结果;政府相信防疫措施已有效遏制病毒,不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政府将在下周一发布更全面的疫情细节,包括对公共卫生情况的最新评估,以及后续措施。】
疫情若不趋缓很可能延长限制5月28日,《联合早报》报道几个专家对目前疫情的判断,归纳如下:从5月16日收紧防疫措施收紧,至今不到两周,但在控制社区疫情已取得成效。每天的新增病例当中,大部分是确诊病患的密切接触者,是在隔离状态下确诊,不会再传染他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可能已发生更多超级传播事件,才会导致感染群迅速地大量出现。……本周末前如果不维持每天少于5起无关联社区病例,政府很可能延长多两周。如果疫情曲线仍无法压平,下一步可能就是“封城”。——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即使不延长限制,政府也不会一次过放宽防疫措施。——亚历山大医院传染病科兼慢性疾病科副顾问医生孙锦说半天,到底是“已取得成效”?还是“很可能延长两周”?且听《新加坡眼》看图说话。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有三点。观察一:暂无关联病例个案下降首先,看看这个图表。这是从4月27日至5月27日的本地社区病例图。很明显,暂无关联病例在四月底、五月初是个数,零星出现;到了五月中下旬则是连续出现,而且个别达到11起的双位数。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5月16日的高峰之后,暂无关联病例呈下降趋势。到了5月27日,当天新增暂无关联病例个数为2,五天移动平均为3。从这个图表可见,暂无关联病例确实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远远没有清零。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观察和分析。观察二:采取措施之后14天属于“历史数据”那么,从5月16日进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至今已过了12天,为何还不清零?相信读者们都接触过天文学里“光年”的概念吧?大家所熟悉的北极星,距离地球大约433光年。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见到的北极星,其实是公元1588年的北极星。1588年是哪一年?明万历十六年。冠病病例也一样。病毒有14天潜伏期,今天出现的新增病例,相当有可能是之前的14天左右被感染的。5月16日开始执行禁止堂食、居家办公、居家学习、限制聚会,到今天才13天,这13天内我们所见到的新增病例很可能都是在采取限制措施之前就发生的,只不过现在暴露出来而已。因此,采取措施之后14天内,肯定还会有新增病例。那么,问题来了,14天之后呢?会不会有新增病例?很遗憾的,还是会有。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观察和分析。为什么?我们姑且模拟个情况。5月15日,某甲赶在禁止堂食之前赶紧约饭约酒,却没想悄悄地被感染了。第二天开始,他乖乖居家办公,带孩子居家学习。他一直没有出现症状,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在居家办公这段日子,朝夕相对,共餐共饮,很自然的,病毒传播给了家人某乙。某乙也没出现症状,一直挨了十多天,到了6月12日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她以为是吃错东西,自行服药,没有求医。再过两天,出现咳嗽、发热、肌肉酸痛症状,她赶紧求医,接受检测,确诊。而且,接下来可以预料的是——家里的老人、小孩、女佣陆续中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昨天通报新增3起的Pacific律所感染群。这个感染群原有4人,最早确诊的是第63335例,出现在5月16日;之后,她的同事(第63579例)于17日隔离,21日确诊;到了昨天,卫生部通报第63579例的三个家庭成员也确诊:病例一:76岁本地老翁(第63758例),恒力小学清洁工,5月22日隔离;26日检测,确诊,无症状。于5月15日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病例二:74岁本地老妇(第63762例),家庭主妇;5月22日隔离;26日检测,确诊,无症状。于5月15日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病例三:43岁本地男子(第63759例),在Alpha音响公司担任销售助理,5月22日隔离;26日检测,确诊;27日出现发热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已经采取限制措施了,哪怕封城封得死死的,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唯一不同的是,采取限制措施之后,广泛的社区传播会被掐断或减少,但家庭聚集传播会增多;另一类增多的病例则是必要领域职工,如清洁工,因为他们无法居家办公。观察三:下周一开始应该好转我们的第三点观察和判断是,从下周一开始,本轮限制措施进入病毒的第二个潜伏期,在5月16日之前受感染的大部分人应该已经发病,届时是进入“次生”感染病例被发现的阶段。到了此阶段,由于大部分新增病例应该是先前确诊病患的家庭或工作场所密切接触者,因此应该已经隔离,对社区形成的感染风险比暂无关联的病患少得多。因此,本阶段(5月31日至6月13日)应该会见到暂无关联病例下降至每日5起甚至3起以下,前提是人们遵守本阶段措施。最后说一点,专家说的话,我们要注意听。他说的是“除非本周末前保持每天少于5起无关联社区病例,否则政府很可能把限制措施延长多两周”。现在的无关联病例是多少?前文已述,到了5月27日,当天新增暂无关联病例个数为2,五天移动平均为3。我们认为,如果这个状态可以维持甚至改善,实在没有延长限制措施的必要。按目前看,没有理由接下来两周会忽然出现大量暂无关联病例。除非本阶段仍有人违法聚集,比如前两天爆出一些老人违规聚会,因为“自己都接种了,没问题”,那么,本轮限制算是白费了。如果一切顺利,到了6月13日结束“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新加坡眼》判断,届时会大概率是进入“第二阶段”(例如恢复堂食,五人为限),而不会是直接解放到“第三阶段”(例如恢复八人堂食)。至于本波缓解之后还会不会出现新病例,我们认为,会。完全正常。关键不在是否会出病例,而是出病例之后是否能应对,把社会成本控制到最低。